康乾盛世本质:没有前途的繁荣 中国的自娱自乐

时间:2021-09-09

发布者:admin

来源:网络收集

  康熙称大清圣祖仁皇帝,八岁即位,十四岁亲政,在位六十一年,勤奋治国,颇有作为,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、好皇帝。说起他对国家的功绩可理出一大堆:巩固疆域方面,平定西南“三藩”,统一台湾,抗击沙俄而缔结边界条约,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,册封班禅而稳定西藏……经济建设方面,停止圈地实行更名田,奖励垦荒,兴修水利,摊丁入亩,整理赋税,发展农业,及一系列有关促进工商业的措施……然而,十七世纪与十八世纪之交,可谓世界史上的关键时刻,西方在文艺复兴后正掀起思想启蒙运动与科学技术风潮,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与科学家,孕育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。俄罗斯也通过彼得大帝的改革,国力增强而摆脱西方殖民的命运。那么中国的康熙在这样的历史关键时刻,对他的事迹到底可作怎样的评价呢?

  康熙在守土御侮、加强统一方面的功绩是很杰出,但其目的无非是维护王权控制下的大一统秩序,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而已。虽然在武功方面颇显雄才大略,但与中国传统的帝王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差别,就是说,于社会进步基本无关。然而有关失误也颇严重,如实行“边禁”,禁止汉人去山海关外谋生,尤其是封禁了东北北部,因为它是满族的发祥地,导致东北北部地区特别地广人稀,防备松懈。不但极大地阻碍了东北地区的发展,而且使帝俄攫取百万平方公里土地易如反掌,十九世纪,俄国人没费多大劲儿,就占领了东北的大片领土。

  最主要的问题是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,从明末利玛窦来中国后,传教士们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科技与文化。在西洋文化的冲击下,康熙看到了国外有许多先进的器物,也产生了对西方科技的兴趣,如在天文、地理、数学、医学、生物、农艺、工程技术等领域全都学过,乃至有所实践。但原因仅在于猎奇与赏玩,汇集中外能工巧匠造些西学器物为自己的喜好服务,然后藏之深宫,丝毫没有觉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,看不到西方科技将会对人类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,对西学的根本态度是“节取其技能,禁传其学术”,坚持认为天下最有用的学问依然是“帝王道法”。由是在思想文化、制度文化方面没有什么悟性,依然墨守成规,保守自诩,没有任何改良创新的意识。

  康熙继续树立皇家威严,贯彻落实大清皇家礼仪,王公大臣不但老老实实“三拜九叩”,连“臣下”和“卑职”的自称,也“自觉地”改叫“奴才”。如此等级森严且侮辱人格的所谓“礼仪”,直接导致乾隆以后外国使臣无法与中国正常交往!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也往往由是展开,甚至西方军队的多次入侵都与此侮辱人格的“礼仪”有关。清初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曾有反复,乃至取消八股文,是康熙重新对孔子行三跪六叩大礼,大搞尊孔崇儒,恢复了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。康熙还大力提倡宋明理学,对朱熹推崇备至,将理学奉若神明,把它作为清朝的正统意识形态加以尊奉,因此被称为“理学皇帝”。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,使国家完全延续着文化僵化的传统面貌。清初曾一再下令禁止的妇女缠足等风俗,也是康熙“开恩”允许恢复,清初的铁血“剃发令”与“易服令”却继续强行落实,历经数不尽的屠杀与强迫之后,终于到雍正年间,汉发、汉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。

  康熙初年就严令禁止臣民信奉基督教,许多地区传教士被拘,教堂被封,书像被毁。后来感觉基督教对中国并无危害,三十一年(1692年)解除禁教令,容纳传教士和基督教,这改变不是对世界发展大势的认同,而只是皇上的优遇与恩典。1704年,教皇发布对中国教徒的“禁约”,为康熙严词拒绝,以基督教不合中国礼仪而再次禁止国人信教,并明令传教士不受欢迎,凡在华传教士需领“印票”,遵守中国礼仪制度者才许留住,不遵守者驱逐出境。到康熙四十六年(1707年),实行禁教政策,到雍正初年全面驱逐传教士,此是中西文化矛盾爆发的核心事件。虽说罗马教廷存在不切中国实际妄下禁令的问题,但中国王权为了维护自己说一不二的至高权威,维持自己帝国的完整统治,敌视西方的思想信仰,不允许西方主流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,是中国社会自我封闭的落后之因。专制皇权是靠忽悠百姓来维持自己的统治,所以绝对不能容忍异质文明来影响这种忽悠!

  经济方面,康熙执政前期实行了一些轻徭薄赋、恢复民生的宽容政策,也谈不上有什么卓越的进步,只是沿续旧式统治手法进行一些整顿而已,且依然以农业生产为重心,摆脱不了重农抑商的传统理念。他采取一些鼓励工商业的措施往往是不得不为之,形势所逼,而另一面又常常对其加以防范和限制,康熙四十三年(1704年)后逐步倾向禁矿,不但不允许大规模开采,且下令原未采之矿,一律不许再开。甚至许多已经开采的矿山,也被勒令封闭。到康熙末年,广东、湖南、四川、河南的矿厂都被禁止。唯剩云南铜铅矿产,是国家铸钱的原料而未遭禁,但也废止“听民自售”政策,由官府包买。另外,对其他工厂、商业规模和用工数量等,都有具体的限制。由于不允许外商在中国的自由贸易,垄断对外贸易的广州“十三行”也是在康熙年间成立,严格限制进出口商贸,这些政策都造成民营工商业生产的衰落。

  为封锁台湾的郑氏势力,清初实施“海禁令”,不但片帆不准下海,且颁布残酷无比的“迁海令”,康熙朝几度重申,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,谋生无路,乃至大量死亡,生灵之祸,莫惨于此。直到1683年清军攻取台湾,次年才下令开海贸易。1716年,为隔绝内地与海外的联系,康熙再颁禁海令,严禁商船到南洋诸国贸易,只可往东洋贸易,并有禁止出海者滞留海外等种种限制。允许外商到中国贸易,到乾隆朝只留下广州一个通商口岸,以致贸易萎顿,百货不通,民生日蹙。海禁对于近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极大危害,不仅没有海军,不懂制海权,更有着全局性的深刻影响。闭关锁国,禁止中国人到海外去,切断了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,也丧失了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刺激的可能性,将这个黑暗大牢笼中的一条本可以透一点亮的缝隙都给堵住,并直接阻碍了造船业和渔业、盐业的发展。中国的大门,也就此关上,直到被西方人用枪炮强行打开!

  康熙有仁慈、宽柔、真诚、谨慎的一面,然而也有专横、残酷、虚伪、自大的一面。《清史稿·徐元梦传》载:侍讲官徐元梦因不会射猎,遭皇上责备,上疏辩白,令杖五十,抄没家产,父母发边。次日,康熙气消,令太医为徐治病,照常侍讲。徐求释父母,才令追回。冬天,有人劾某学士与徐互相标榜,徐被削去官职,投下大牢。翌年被判绞刑,康熙改为重刑,鞭百枷示三月,入内务府服劳役。五年后,康熙想到徐还忠诚,又令回上书房侍讲。

  废黜太子事件中,任情治罪甚至滥杀大臣。如内大臣索额图因是太子党羽而被幽禁致死,两个儿子也被处死。与索额图交好的大臣全遭禁拘治罪,有的因保存有私信就交刑部处死。翰林检讨朱天保因上疏请立太子,就被刑讯逼供,最后处死,所供涉及官员或处死,或幽禁,或戴枷示众。七十岁大学士王某两次上疏请立太子,被严斥结党求荣,令趴在宫中石阶上拟稿认罪,后发配西北充军,因王某年老而命其子代行。

  康熙在平定“三藩”和抗击沙俄作战时虽曾下令铸造新式武器,如传教士南怀仁奉命研发神机大炮,还建立了火器营等。但作为以骑射发迹的满人,康熙没有看到中国军队落后于欧洲的现实,没有近代军工的眼光,停止发展新型火药武器,没有用现代火器去改良清军的装备。有人献上缴获的俄军扳机击发式火绳枪,康熙仅留下两支自己玩,其余下令毁掉。据说当时有人发明了连发火器,康熙也置之不理。从而使热火器逐渐淡出清军队伍,直到鸦片战争,清军依然以大刀长矛等旧式武器为主。去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了!

  据考,康熙后妃人数实居清朝诸帝之冠,好色可见一斑。康熙醉心于营造一个王权专制下的大一统安定繁荣的虚假局面,大兴土木建造承德避暑山庄和圆明园,这两个超大级皇家楼堂馆所,均在康熙年间开工。其中圆明园越干越大,后任皇帝前赴后继,一直干到大清亡国。铺张浪费程度,超过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君王,甚或可说这种醉心园林工程的皇家生活方式,直接为晚清垮台埋下了伏笔!

  当然,康熙这些缺陷,与中国文化本身形成的局限有关,与中国地理环境的封闭条件有关,中国地处东亚,与西欧远隔重洋,康熙无缘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接触,不可能意识到中国早已落后于世界,他只能按照中国旧有的文化模式生活,他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在本质上与前代统治者并无差别。他所营造的所谓盛世,只能是中国特定环境中的自娱自乐,一种根本没有前途可言的“繁荣”,且必然走向无可奈何的衰弱。换句话说,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之中,根本不可能产生能将中国社会引向进步的“圣君”,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

最新软件